名字的历史早于姓氏的历史。起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是逝去的历史的活化石。
汉民族的起名风俗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代表氏族、部落的姓氏未出现之前,标志每个氏族成员的名字就出现了。到周代,对于孩子的命名是相当重视的,并郑重其事地举行命名仪式。命名的礼仪,在当时也是极其庄重和严肃的。
据《礼记·内则》,周代的命名礼仪是这样进行的:由保姆怀抱婴孩与其母亲见其父,一番讯问应答之后,其父拉着孩子的右手并给他命名。其母记下丈夫所说的话,并回去将婴孩交给师傅,师傅则将孩子的名字遍告在场女客和家中妇女。此后,孩子的父亲又将婴孩的名字报告给宰,宰则遍告诸男,并记下婴孩出生的年月日而收藏起来。同时,又通告闾史,闾史记录并一式两份,其一上报给更高一级的长官州史上,州史再上报给州伯,州伯则让专人归藏于档案中。
由此可见,当时的做法比现在人们给孩子起名字、上户口还要复杂。后来,命名的礼仪由繁为简,人们更重视的是起名的内容,也不是起名的形式,为了一个好名,改名是常有的事。
由于汉民族的起名历史由来已久,所以古往今来在民间流行着一些独特的仪俗。这些仪俗主要包括卜名、借名、寄名、取贱名、拜认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