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命名礼介绍
在中国古代,命名被认为是一件人生大事,尤其是给孩子命名,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不怕生坏相,就怕取坏名”。又有格言,“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命名既为人生大事,在素重礼仪的中国,自然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便称为“命名礼”。古代中国的命名礼是颇为严肃、庄重的。据《礼记·内则》和《白虎通德论·姓名》的记载,古人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即由其父亲命名。“天道一时,物有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白虎通德论·姓名》)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表现在“命名礼”上也不例外。如果是王子取名,其地点选在祖庙(或说在燕寝,即帝王的寝宫)。命名礼的整个仪式是:命名那天,帝王要沐浴漱洗,穿上朝服,夫人(帝王的嫔妃之一)也同样要沐浴朝服,一起站立在寝宫台阶的西边方向。然后,由世妇(帝王的嫔妃之一)抱着婴儿(王子)从西边阶梯缓缓上来。这时,帝王欣喜地看着孩子,如果是嫡子就握住他的右手,如果是庶子就抚摸他的头,然后给孩子命名。君王说:“钦有师。”夫人说:“记有成。”命名毕,就将孩子的名字大声地告诉山川社稷四境,并告之于祖宗。如果是卿大夫以下的子女,其命名也是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其父亲命名。命名礼的整个仪式是:先挑选一个日子,将婴儿“剪发为鬌(音朵),男角女羁”,即将婴儿的头发剪去一部分,留下的头发男孩子扎成角,女孩扎成马络头式样。命名这一天,男女人丁都要沐浴、漱洗、更衣、朔食(打牙祭)。婴儿的父母亲站在屋厅台阶上,保姆抱着婴儿来见父母,讯问应答之后,其父拉着孩子的右手,给他命名。其母记下丈夫所言,并回去将婴儿交给师傅(家庭教师),师傅将婴儿之名遍告女客与家中妇女。其父则将婴儿的名字报告给宰,宰又报告诸男,并记下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收藏起来;同时,又通告闾史,闾史记录下来,一式二份,一份上报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州史,州史再上报州伯,州伯便让手下人把这新生儿的“户口”收藏在“档案柜”里。至此,命名礼才算告成。
古人对取名极为重视,其命名礼也如此隆重。传至后代,命名礼仪逐渐不那么严格、繁琐了,但即便如此,命名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故一向还是郑重其事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民俗学读物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仪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的命名仪式也各有各的特点。①藏族。藏族人往往请活佛和有威望的长者给婴儿命名,命名时要把孩子带去,同时要送活佛和长者哈达或礼品。②回族。回族一般在孩子出生三至七天内(老教则在出生当天),请阿訇或长者选取伊斯兰教教典中的先贤、圣人及其父母的名字,给婴儿命名。取名后,要宴请阿訇、长者,或送此小礼品,以示庆贺和感谢。③哈尼族。在少数民族的命名礼俗中,最为别致的要数哈尼族的乳名宣布仪式了。在婴儿降生后,即由家中老人抱过去为孩子祝福,用食指在婴儿的脑门上轻轻一点,同时说出婴儿的乳名。但这个乳牛名要等到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才当众宣布。乳名宣布的仪式是:这一天,婆婆先在庭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衣烧毁,烧过的胎衣灰盛入小竹筒中保存起来。当天早上,婴儿的父亲需准备拳头大小的糯米饭团,粘上舂烂的老鼠豆和一条鸡翅膀肉,在篾桌上堆成塔形。前来祝贺的亲友邻里,应用一个鸡蛋来换取一个小“塔宝”。当婴儿的父母向大家宣布乳名后,如生的是男婴,则要请一个小男孩提一竹筒糯米饭做“晌午”,身穿工作服,肩扛小锄头,在主人家门外挖几锄地,意示男婴长大后能耕田种地。如果生的是女婴,就请一个小女孩,手上也提一筒糯米饭,背一副蓑衣背架,用砍刀在母女面前晃砍三下,表示女婴长大后会砍柴做饭。乳名取定后,父母还要择吉日为婴儿另取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