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姓名以来,同姓名现象就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早在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就亲自编撰了《古今同姓名录》一书,自此,唐、元、明、清,代代有人在同姓名上作文章,清代乾隆年间,浙江萧山人汪辉祖从《旧唐书》到《明史》9部正史中辑录出同姓名者10812个,共计约3万人,编成76卷的《九史同姓名录》。仅仅9部史书中就搜集了这么多同姓名者,可见,同名的人实在是多。
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而能入字的常用汉字又极为有限,同名现象可想何等严重!例如,如果你在搜索引擎网站打一个“张军”,将会用有上千页有关于“张军”的内容,而仔细阅读,马上会发现,每一部分内容所说的“张军”的表述,并非是同一个人。而对于名字是人的代号的“张军”这两个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使名字有意义,而且又不致于重名,不少家长在为宝宝起名时开始了另辟蹊径,向不常使用的生僻字发动了进攻,当孩子一出生,就发动全家来了一次总动员,绞尽脑汁,甚至将中华大辞典、古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等搬出来配上了用场。
有一位青年人曾经给我打电话,述说了他的无尽烦恼。他的孩子没出生以前,夫妻双方的家人包括一些亲朋好友,就在谈论给他儿子取名这一事了,并且还时常有一些争论。当时他也没有太多在意,只是在男孩子出生后,才开始翻看不同种类的字典和词典,可是取了很多名字,大家总是不能统一。就一个单传儿子的名字。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并且还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我现在,可以告诉这位朋友的是,一个名字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最重要的是,让这个名字能够在孩子的内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生僻字倒是用的人少,而且有些怪怪的,似乎还有时能体现出现代人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呢。可是,回过头来再想想,利用生僻字的效果好吗?是好处多呢,还是坏处多呢?可能引用生僻字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名外,还能从某种程度上似乎体现出名字过分深奥的文化底蕴吧。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名字的首要作用是用来被别人呼唤,用以区别于其他的人群,这自古有“名”以来就有了较为明晰的定位。这一点,我们从《说文解字》中关于“名”的定位中可以体会到:名,从夕从口。旨意为在夜色深了,看不见人时通过呼唤来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号。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大大增加生僻字,显然不能令名字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闹出一些笑话。
电视剧《西游记》中演八戒的马德华,原名马芮。这个“芮”(读ruì),可给他带来不少的麻烦。去医院看病,挂号后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听见叫他的名。后来护士叫“马内!谁叫马内!”他一想怕是叫我吧,一看果然是。人家把“芮”写成了“内”。接着是等化验结果,干等不见喊他的名,进去一问,人家说:“你就是马苗呀,刚才怎么不答应!”到了注射室更糟,只见护士呼朋引伴地笑:“哟,这位叫马肉,马肉喂!”“芮”算不上生僻字,笔画也不算多,可是人家还是念错,但你又不能怨别人,因为名是给别人看的,你只能适应,不能强求。马芮因为这个,才改名马德华的。
生僻字入“名”,让生僻难认难写的名字处处为“名”尴尬,第二代身份证领不到,银行存款存不了,保险办不好,购买飞机票也难用实名,大学录取时姓名被电脑打成“黑三角”,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生僻字入名已经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将近6000万公民使用生僻字!
专家有话说:
本章主要对名与字的来源来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毕竟起名除了实用外,也要具备一些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在起名前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名字的文化知识。而且我们也从现实来讲了,在中国为什么现在重名这么多,重名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被“重名”所困扰了,为了不被“重名”所累,我们就要另想办法,那就向中国很少有人涉猎的生僻字发起进攻了。而生僻字入名倒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重名的难题,同时也迎合了个性张扬的需求,但是又不利于人与人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因此,寻求更好的、更专业的起名途径很有必要!在现代汉字中,一些意义美好、没有被人用到且不太生僻的字发掘出来,并用在名字中,成为专业起名专家的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