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出生时,其祖父在京作官,接到孙儿出生的喜讯时,大约恰巧一位张(章)姓客人来拜访,他就用客人的姓氏通过谐音法为孙儿起名“樟寿”。当然在谐音时要注意合理性,不要在读音上发生误会。如鲁迅小时候名号“豫山”,取义于豫章,但绍兴话“豫山”字与“雨伞”同音,鲁迅上书房时,同学们老笑他,叫他“雨伞”。他听了不高兴,请祖父改定,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
文坛怪杰魏明伦,给其儿子起名魏来,给其孙子起名魏如来。从他起的这两个名字来看,其子魏来,与“未来”谐音,其孙魏如来与佛祖同名。不过,我们在运用谐音给孩子起名字时,要特别注意读音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姓氏,更要注意谐音问题,尽量避免不雅谐音。
汉字内容博大精深,同音而不同义的又特别的多。如“吴”与“无”、“材”与“财”、“朱”与“猪”、“死”与“四”、“史”与“屎”、“王”与“亡”等等。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有的名字看起来意思很好,也很文雅,但听起来由于字音产生不文雅的谐音、甚至与非常粗俗的、不吉利的词句类似,就会使人有不好联想,很不舒服。例如,“朱石”容易被嘲笑为“猪屎”;“博才”听起来像“破才”;王国均听起来像“亡国君”;“韦君智”听起来就成了“伪君子”等等。尤其姓与名字合在一起的谐音或意义要更为注意,以免给自己找别人不好的暗示。
不好的谐音,常常会闹出笑话。有个学校医务室校医名叫“段珍”,学生们都不去她那儿打针。某地一父母对其子疼爱异常,给孩子起名“子腾”,本来挺文雅的名字,偏偏老爹姓“杜”。结果姓和名连起来就是“杜子腾”,让人一听还以为是“肚子疼”呢。某人名“厚根”,父亲却姓“焦”。可想而知,这位仁兄肯定会经常被同学们叫“脚后跟”的。有一同学原名“段铭”,与“断命”、“短命”音近,后改名。还有的学生名叫“庞光大”、“秦寿生”、“杨伟”,医大一同学名叫费彦,开学点名时笑翻了一片。
以下列举了一些在起名过程中应注意的四种类型:
(1)语意明确
如:史、孙、王、万、文、武、周、徐、谢、萧、余、夏、汤、易、乔等。其中段、姜、赖、罗、郭、傅、孙、谢、萧、王、常、陈、程、崔、戴、丁、段、范、方、傅、姜、康、孔、何、贺、高、顾、郭、赖、黎、陆、罗等姓起名时一般不常用姓氏的语意。
(2)语意模糊
如邱、任、邵、苏、唐、许、彭、魏、阎、尹、袁、曹、曾、邓、杜、蒋、胡、侯、寥、卢、吕、邹等。
(3)个性鲜明
如:熊、杨、叶、张、朱、钟、白、金、江、海、黄、雷、李、栗、林、龙、马、毛、牛、钮、田、汪、钱等。其中的“毛”、“熊”等姓,通常不按其形象起名字。
(4)谐音直接转化
如:冯一逢;贾一甲、价、假;郝一好;韩一寒、含梁一粱、良、凉;刘一留、流;孟一梦;潘一盼、攀;秦一勤、擒;宋一送、颂;沈一沉;谭一谈、弹;吴一无、毋、梧;薛一雪、学;于一鱼、余、娱;姚一遥、摇;赵一照、兆、罩;郑一正、诊等姓氏。
这些姓氏的谐音、再与名字的谐音具体结合后的转化意义千万变化、丰富多彩。比如,姓杨者给男孩起名为“杨伟”,伟字意义不错,但与杨姓相连就和“阳痿”谐音。孩子小的时候,小伙伴们还不懂得阳痿是什么意思,这还不要紧。可是长大之后,周围的人知道了它的含义,就会以此作为笑柄。因此起名时既要避开不好的谐音,又可以根据需要、兴趣进行有意义的搭配。
不好的名字谐音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历,有人虎年得子,便起名为“虎生”,意为虎年出生之意。然而虎生又可作“老虎所生”解。果然,有好事者便给这个孩子起了个“老虎崽子”绰号。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从小自尊心受到伤害,就有可能在孩子身上留下伤痕,长大后就会心理不健康,影响其工作与学习。如果因为起名不当而给孩子的未来生活投下阴影,那么给孩子起名的父母如果能早知这种危害,提前加以闭免,则会为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起名时,不但要注意谐音,还得讲究字音的韵调。汉字的音韵是很有学问的。同样几个字,接音韵学的要求来组织就会铿锵入耳,让人赞不绝口。反之就会嗤之以鼻。正如人们欢喜唐诗,觉得那是一种优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唐诗非常讲究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从而使诗歌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好的韵调会使你的名字如诗歌音乐般入耳,是好名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