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典故起名法呢?通俗地说,就是用古代文献中一句有意义的话,从中挑选一、二个字来起名。譬如毛泽东同志,字润之,"泽东"与"润之"意思相辅相成,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一句话:"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典故起名法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起名法,一般需要起名者熟知古代文献,或者至少读过一点古书,方能用典故来起名。在我国丰富的古典名着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词汇可供我们取名字时做以参考。
古人用典很有讲究。大概有这么几类:
明用类: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其名取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暗用类: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意,但以岳代山,就不是直接引用了。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名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尚白"者乃殷人习俗,而孔氏是殷商后裔,帮其名暗寓追怀故国的意思。
倒用类:明人易三接,字康侯;清人王子接,字晋三。都系用《周易o晋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散用类:明人王恕,字宗贯,是用《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时用典不直接引用,而稍用点化,更有意味。如着名学者钱大昕,字晓征,是以《礼记·文王世子》中"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为蓝本,但改"鼓"为"晓",既照应了名中的"昕"字,又避免了过分板直。
用典须注意变化,不要用得太白了,成为他人谈笑资料。例如乾隆年间,有姓"楼"名"更一"者,字"上层",用唐诗"更上一层楼"句子,姓、名、字俱有其中;但太板直,便使人觉得平淡无味,弄巧反成拙。
如果用典而不懂其中真义,就要闹出笑话。
樊知古,宋初任江南、西川转运使。他本名若水,字叔清,一次宋太宗召见他,问道:"你的名字出自什么书?"樊若水曰:"唐尚书右丞倪若水,秉性鲠直,为人坦荡,臣内心仰慕他,故自名'若水'。"其实倪若水叫"若冰",冰字有一种写法是"水",再说与"叔清"相对应的名应该是"冰","冰清玉洁"是成语,"水至清则无鱼",为人所忌讳。所以太宗对他说:"你可以改名'知古'。"话中有规劝之意。樊若水顿首谢恩,从此改名樊知古。
北宋时韩缜,字玉汝。当他还没有表字的时侯,请求欧阳修赐字。欧阳修在小合幅纸上书"玉女"二字,着人送来。韩缜很不高兴,第二天见到欧阳修时还有不悦之色。欧阳修说:"汝字出处没有水的"(先秦时古书中汝写作"女",《诗经》中"王欲玉女"一句,女读作汝,意思是"王想褒奖、提拔你"),你为什么要怪我呢?取笔在女旁添上三点。当时文人爱做文字游戏,而韩缜学问不及,竟错怪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