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涉及起名之前,先了解一下关于“名”的历史知识,对日常生活中呼来唤去的“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确实是这样,远古人类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来维持生命。因此,那时人们还不需要用姓名来区分彼此。斗转星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用一种标志把彼此区分开来。因此,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姓”。那么,在这一群人中间,也就是拥有同一个“姓”的一伙人中,彼此之间又该如何区分呢?于是,便又出现了每个人与其他人区分的只属于自己的标志。
说起“名”的起源,我们还可以从汉字“名”的本身去推知其最早的含义。“名”字是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的,对此,《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解释:“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以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然而一旦到了晚上,彼此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
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不过,人类最早的名字还不如后来那样固定。如人们在“以口自名”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某此特征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一些人在识别某一个人时,也可以把这个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他的的名字或代号。像什么“大胖子”、“二狗”、“猫蛋”、“柳叶眉”等等颇像如今人们的外号。但这种以某些特征定义的名字,往往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一个人总有好几个特征,在你眼里注意的是这一个特征,在他人眼里可能注意的又是另外一个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便成了当时人们所必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