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名文化源远流长
只要是人,必有姓与名,有的还要有氏、字、号。
姓,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能唯一确定的尊亲,“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说文解字》中,以姓为义的字多从女,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大部分上古的姓都有“女”字旁,它代表了当时妇女的尊贵地位,而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妇女地位的降低,姓氏中就极少再出现带“女”字旁的了,后来逐渐被父姓所取代,子从父姓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下来,所以姓代表的就是一 个人的父系血缘关系。
氏,它是“姓”的分支。上面说过,“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但后来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这些氏族都分成许多支,逐渐散居各地, 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了,所以每一个分支又给自己另外设定了一个名称,这就是“氏”。这样,每个分支的成员就既有一个姓,又有一个氏了。
进入战国时代后,姓氏基本合而为一,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氏”这个字也就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它往往跟在姓的后面,表示一个姓的家族成员,如“张氏兄弟”、“王氏兄弟”、“刘氏兄弟”,即:指姓张的兄弟,姓王的兄弟,姓刘的兄弟……
名,它是特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 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便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所以字实际上是表示 尊敬的人名。在古代,君王对臣民,长辈对晚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和平辈之间的称呼,却必须称字或更尊敬的称谓,如果称名,就会被视为大不敬。名一般是父母长辈所取,古人十分看中,同辈人之间一般不用,成年以后随着交往的广泛,人们之间总是以字相互称呼。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 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古代有很多人以别号闻名天下,这样别人也就经常以别号称呼他。
以上内容如有不明白,请与老师联系!
专家老师免费为您解答!
微信:13901187636
电话:010-682656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4号一层大厅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