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风水学者们开始形成不同流派。一种是走改革之路:彻底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结果,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形法理论”即“峦头之法”,以此为主的风水派别则被称作形势派(又名峦体派或三才派);另一种则是在不变更“方位有灵”这一根本信条的前提下,引入阴阳、八卦、河洛、天星、生肖和干支等一系新的分析工具,将方位度量细致化、复杂化、神秘化,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理法理论”即“理气之法”,以此为主的风水派别则被称作屋宅派(又名宗庙派或三元派)。
形法理论据说“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遄、赖大有、谢子逸辈。”故又名赣派风水。而理法理论据说“始于闽中。”故又名闽派风水。
据《古今图书集成》援引《地理正宗》的有关内容综合,唐宋时期形法理论的内传经过是:祖师杨筠松二传曾文遄、范越风、历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曾文遄三传赖文俊、曾十七,范越风传苏粹明、方十九,张五朗、丘延翰;赖文俊四传于珏、刘雍;丁珏五传卜应天,刘雍传李普照,卜应天六传廖禹;廖禹七传孙世南、李玉才、王应元;孙世南八传赖白发、曾道立,王应元传谢蚧;赖白发九传李雅鹊;李雅鹊十传钟可朝;钟可朝十一传唐九倦、陈希夷(唐、陈以下均入宋代);唐九倦十二传胡矫倦、张子微、谢子逸、蔡神兴;胡矫倦十三传刘七碗、郑颜渊、刘子猷、丁应之、丘公亮;刘七碗十四传刘景清、王禄道、建心倦;刘景清十五传刘应宝,王禄道传刘勾力、吴景鸾、蔡二朗、刘子倦、宋花师;刘应宝十六传刘元正;刘元正十七传刘景明、刘种桃、刘谦;刘景明十八传刘见道、谢和卿,刘种桃传廖信甫,刘谦传萧子清;刘见道十九传刘云山、刘云峰、刘云岫,谢和卿传李莲洲;刘云山二十传孙伯岗。孙伯岗是我们所知道的赣派风水中有明确代数的最后一个传人。其后,该派在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流传经过,就无据可考了。至于闽派风水,其内传过程自始至终都无从知晓。
赣派风水与闽派风水最迟于元代就已分流,两源水火不融,互相攻击,一竞短长。
赣派风水终于在明清时期取得压倒优势,并定型成为“读书人”的堪舆学。
就人员构成来讲,赣派大多是饱学之士,他们触类旁通,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建宅、筑城、兴宫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一代有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军事参谋家。如元大都的选址人刘秉忠和明代的刘伯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闽派理论倾向教条化,长期在下层社会占有一定市场。特别是在无龙可觅、无砂可察、无水可观的平原地区以及无特殊地貌特征的城市内部的住宅选址中,该理论的教条性、模糊性恰恰成全了它的普遍适用性。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风水理论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史。对此,如果我们能潜心研究,那么,对国外流行的中国建筑没有理论基础之说,就有言以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