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以图示卦画为主,以图释文字为辅助,举史实为例的特殊形式,并非故弄玄虚,易经产生出现在无文字记录的历史时期,其特殊条件下“—”和“--”的图示构成,恰恰是以简单反映事物复杂,将天地万物的纷繁复杂通过简单的“—”和“--”的图示,达到明白易懂的效果,后世的文字示解与注释,是帮助人们做正确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方法。
易经哲学体现着远古人类的行走足迹,中国远古人类经历了“兽处群居”、“有巢氏”、“燧人氏”和“包(庖)牺氏”四个时期,现存的《易经》即相关着作中对远古人类易经创造有着这样的记录。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们先不去探究包牺氏与史前神话中伏羲氏的关系,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易经的基本图符形式──八卦,在远古人类的“包(庖)牺氏”时期就易经出现了。因此说,易经是中华人文的根,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与科技的成长基脉,是中国人的智思生命基因。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没有易经就没有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体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易经还是中国艺术和科技文化的根,中国的诗文中有易经,书画的点墨色彩中有易理易道,建筑中有易经、军事思想中有易经,医学也有已经,其阴阳五行的昂扬群奏之声,成为中华千年文明中的大美大雅,其天地与万物人格化的变化之道,滋养着让中国智慧的江河山水时代名流辈出,地杰人灵┅┅
正因为这一点,国学大师南怀谨在他的《易经杂说》才说,中国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