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外围的水环境考察多体现在水源、水流、水质等方面的细节上,而这三大项由和人的身心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风水理论中的观水实际实际上也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中国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管氏地理指蒙》),水与山不可分离,故观水往往比觅龙更为关键。
风水堪舆中“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的实践主题。往往将水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在他们眼里,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要通过水的血脉来贯通。因此也就有了“觅龙点穴,全赖水证。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观其止。”的吉祥辨山与识水的传统。也更强调了“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内涵,秉守着“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理念,在此情形下的“吉地不可无水”使得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以及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朗。
而这些又恰恰是现代生活中一处房产的主要因素,譬如北京,就利用水系开发地产的情形看,实际上他们也多在利用水来开发吉势,赢得购房者的吉旺家宅的选择,因而,临水的住宅小区,像西直门的高粱桥接近积水潭、昆玉河、惠通河沿岸区域,价值不菲的房产多会赢得购房者的垂爱,因为好水连接好山的所在,尤其是昆玉河沿岸的
“入山首观水口。”水口理论在明代已十分盛行,清代的《地理大全》、《地理五诀》、《人地眼图说》、《阴阳宅》等书也都明确提出水口概念及其作用意义。如《人山跟图说》卷七“水口”一节日,“托长者曰:人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不竭。”由此知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人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这两种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样,前者要开敝,后者当封闭。即“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地理大书·山法全书》卷首上)。
接着便是观察水城,所谓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先粗观大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堪舆泄秘》卷三)即是说村落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亦即水的隈曲的一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汭位”。
再接着便是审理水的具体形态。若方圆平正有澄疑团聚之形,无歪斜倾泄之患,则水法便是七八分好了。
至于水的流向则以由西向东流为最妙,显然又是从中国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大的地形地貌特点推衍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