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点,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如很早就有人通过统计得出“梨山有铁”,“金龟子山含金”,“向阳处多花”,“水肥处多饯”,“避风处多鸟巢”的结论。谚语中有“山青水秀出才子,穷山恶水出刁民”之说。
风水师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周易》“林”卦:“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等等。后来的风水说受《周易》思想的影响,特别注重环境的生态功能。《葬书》中说:“山之不呆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行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霆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即是说,没有草森的童山不可以葬;同样,断山、石山、过山、独山等也不可以葬,因为这样的山没有“生气”,没有“生机”,“气不和,山不植”(宋代黄妙应《博山篇·论穴》)。显然,这些观念均是与生态效应相联系的。风水中常把“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葬书·内篇》)的生态环境看作是理想的风水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所谓“气好—林茂—大吉”的环境吉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