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该地域内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应相互协调,环境内的“气”得以顺畅。首先,在影响生态环境的诸要素中,地貌条件直接影响区域内的小气候状况、地表水排蓄、潜水的流动和埋深以及成土母质的类型等,而这些影响生态系统形成的处境因素,又影响到区域内土壤、植被乃至整个景观众的形成,因此,风水中把地貌条件作为首选。绝大多数民居都选择背依大山的马蹄形凹地,这样的地方往往青山翠绿、碧水常流,整个生态环境表现出一派安定祥瑞之气。
利用风水理论寻求生存环境的首要功用是为了“藏风”、“得水”和“乘生气”。“风”和“水”对生气的聚藏有决定的作用,也成为风水考虑的首要问题。《史记·律书》中描述了八方风的特性的如“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等等。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季风气候环境下不同方向“风”的特性,并据此进行挡负聚气的环境选择。如黄土高原上的原始窑洞,其洞口均背向寒冷的偏背风;水在风水的基本模式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管子·水地》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盘脉之流通者也。”《阴阳二宅全书》中说:“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内篇》)。风水要求水流以弯曲为吉,《堪舆泄秘》中说“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中国古代聚落选址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处在河流的弯环之中,而鲜有在弯环外侧的均与风水原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