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就是易学之理。易学是历代解释、考证、研究《周易》的学者及其庞杂的学术体系。《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语义古奥艰深。《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代本来有三部易书,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现《连山》、《归藏》都已佚失,只有《周易》还存世。《周易》分两部分。一是《易经》,为周文王所着;二是《易传》,是周文王之后几百年的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写。《易传》作为学习《易经》的心得,主要是阐释《易经》哲理的,与《易经》合为《周易》。人们平常所说的易经,则包括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是把《周易》当作经典之作的尊称。《易经》、《易传》、易学,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主旋律的源流三部曲。《周易》的成书过程贯穿于先秦到西汉的较长时期,其间有儒家、道家的问世。时间先后可以大致表述为:先民观念-《易经》-老庄、孔子-《易传》-《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等……
如果存在思想链条,那么其中每一环节都对前者有所承继,并对后者有所影响。《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后人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华夏文明五千年,还没有一个人能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推翻《易经》的基本思想。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库,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易学以“象”“数”“理”为提纲,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为判断依据,无论用于任何事物,都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风水学就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古代易经哲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按照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八卦符号等等的思想理念和宇宙图式来规划、设计、经营建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