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古以来风水是一门显学
风水长期作为一种学问和职业,它和最初的源流相比已经发生了多大的改变?“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晋人郭璞《葬书》中语是至今可见最早的“风水”词源。郭璞的“风水”理论根本,就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发展繁衍。风水今天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刚出版的《霍氏易学》被推荐为国学教材,无疑是当下最全威最热门的。
中国数千年的“风水”观念并非源自郭璞。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一具尸骨的左右两旁赫然出现了用蚌壳砌筑的、图案极为清晰的“青龙”、“白虎”图形。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图形是古人对于天上星象在地上投影的理解,这与后世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概念隐隐相合。风水术大肆张扬的魏晋南北朝,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开始逐步完善过去有关风水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唐末,风水大师杨筠松、卜则巍流落江西,其后世子弟逐渐形成了“形势宗”的风水派别。而“理气宗”开始时流传于福建,宋朝有位风水大师王汲推行其说,遂形成了另一大风水派别。
如今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也能找到众多有关风水的书籍,许多还是外国人的着作。欧洲人对风水的接触从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1850年,俄国东正教第13任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科瓦列夫斯基前往参观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帝王陵墓,这正是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筑的巅峰之作之一。科瓦列夫斯基的记载中,当时十三陵几乎所有的皇陵都遭到了破坏,但这只是自然和盗墓者所为,而非前朝江山取代者所实施的暴力。恰恰相反,“满人的最后一次侵袭在征服汉人的同时,也被汉人的风俗和文明所征服。他们保留了前朝(明朝)的皇陵,还对其加以保护,实为明智之举。入口处的石碑就是见证。”
2008年,中国风水术充分应用于中国奥运场所。在奥运开幕式上,中国的风水罗盘也得到了展示。令人玩味的是,为了向北京示好,美国驻华大使馆也大搞风水,风水的今天已走上政治舞台。
风水学中的“天人感应”、“同气相求”定论,则较其他科学学科关于宇宙同一认识是最早的,也是最精辟的。当今风水学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它的应用有力地说明了风水学所具有的统一性,也证明了风水的科学实用性是强大的。
风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光对人体产生作用,而且对企业公司起着暗示诱导作用,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风水对人们经商理财成败也起到关键作用,不少商家宾馆饭店门旁都摆放着一对石狮子,狮子脖子上扎红绸带,并目都开光,因为狮子不但可以避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狮子被公认为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并可以为企业带来旷运,这一点说明企业老板对风水是热衷的。风水术内容博大精深,体系庞大复杂,门派众多,在旺财布局以及调整上很有讲究,这里涉及深层理论。本文主要从风水角度探讨老板办公室风水对企业经营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