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的要义是强调人与自然气息保持通畅和协调。《阳宅十书》中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表明人选择居处要立足于大地江河,即立足于自然,与自然气息保持通畅。
风水理论的要义是强调最佳环境的选择。《宅经》中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因此“人之居宅,大硕慎择”。汉代刘熙《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 这也。”无论阴宅阳宅,均强调最佳环境的选择。
风水理论的要义是把大地看作一个有如人体的有机体。宁人蔡元定指出:“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元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古代风水大师常赋予风水穴以特定的含义,即具有“雌雄相喜,天地交通”之寓意。“而以雌雄言者,犹夫妇之义也。风水思想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大地有机自然观。受群经之首的《易经》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实际上是一种吉利观,追求一种“超吉避凶”的境地。
利用风水理论寻求生存环境的首要功用是为了“藏风”、“得水”和“乘生气”。“风”和“水”对生气的聚藏有决定的作用,也成为风水考虑的首要问题。《史记·律书》中描述了八方风的特性的如“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等等。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季风气候环境下不同方向“风”的特性,并据此进行挡负聚气的环境选择。如黄土高原上的原始窑洞,其洞口均背向寒冷的偏背风;水在风水的基本模式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管子·水地》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盘脉之流通者也。”《阴阳二宅全书》中说:“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内篇》)。
风水要求水流以弯曲为吉,《堪舆泄秘》中说“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中国古代聚落选址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处在河流的弯环之中,而鲜有在弯环外侧的均与风水原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