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之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的。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关于风水的评价问题。对于风水的评价,至今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的。评价风水所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风水是不是迷信?”
首先,这里有一个问题的提法问题。按照上述问题的提法,只能有“是”、“否”两种回答。然而,无论采取那一种回答,都难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楚。因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对于复杂的问题,除了“非此即彼”之外,还应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而风水问题,恰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可以把上述问题转换一个提法。并加以适当地分解。例如,风水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在风水理论中,哪些是属于神秘主义的成分或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哪些是属于经验性的知识并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东西?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这里,除了认真地去做扎扎实实的考察和研究之外,一切神话、空话和大话都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这里还有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与视野问题。早在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就曾经说过:“雩而雨,何也?日:‘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荀子·天论》)意思是说,求了雨,接着就下雨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没有什么缘故,这和不求雨而下雨是一样的。日月食了,人们就设法去抢救,天旱了就设法去求雨,还有通过卜虽然后决定大事,这种举动并不是说明以为真的会求得什么东西,不过是君王为了表示重视灾害,用以顺应人心的一种文饰罢了。
君子认为这是一种文饰,而百姓却认为当真有神。把这些看作是一种文饰的,会收到好的效果;若是认为当真有神,就会招致坏的结果了。若将这里的“文饰”之“文”,转义为“文化” 之“文” 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荀子的这一说法,来形容人们对待风水问题的不同态度与不同后果。把风水作为文化来研究,可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途径,从中受益;反之,把风水奉为神明去盲目崇拜,就会因之而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