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早在原始社会,风水现象就已产生,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取落的发生早期。
中国风水文化,实质是中国人在居住部题上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死总是以及人的生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一旦诞生,就自然地产生了人类的生存活动及其死亡与自然环境和随后发生的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天人关系、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风水观念及其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体现出中国人所一向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居住环境以及由活人所联想的死人与自然环境、墓葬形式之间的和谐境界。
风水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不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民居、村落、城市及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考古发掘来看,仰韶文化时期聚落位置的选择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具体表现是:
①选择在河流附近,不仅便于取水,而且便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②处在河流交汇处,交通往来便宜;
③处于河流阶地上,既有肥沃的耕作土壤,又能避免洪水的侵害;
④坐北朝南,便于自然采光。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这些远古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叠压,如河南淇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长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这说明多数古聚落基址的选择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同时表明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认识已有了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