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早在原始社会,风水现象就已产生,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聚落的发生早期。
中国风水学,实质是中国人在居住问题上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死的学问,以及建筑环境与人的生死的关系问题。人类从诞生就自然地产生了生存活动及其死亡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关系,这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关系。历史上风水观念及其在建筑艺术中的运用,体现出中国风水环境中人与自然的追求,以及历史上现代人与居住环境的风水营造所渗透出阴阳两宅与自然环境中风水和谐。
“风水”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早见于《葬书》。《葬书》是一部专论如何选择葬地环境的著作,书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首次提出了明确的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的“风水”概念,为后世的“风水”概念所传承。
中国传统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风水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民居、村落、城市及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