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逐步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是长期居住实践的规律总结。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明确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大意是说,无处不在的气遇到大风吹拂就会飘散,遇到水波阻隔就会因被吸收而驻留。
古代的人通过选择合于风水的好环境来聚合精气而不让它飘散,同时享受、运行这勃勃精气让它滞留积蓄于此,为人所用,所以就叫它风水。清代的范宜宾则进一步解释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从实际内容上来看,
风水主要是指确定建筑地点时对山水、地形、地貌、生态、气候、地质、景观等各环境因素的利弊评价、时空选择和方位处理,包括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排列、工程技术和生态措施的运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