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山水画,在山水诗中同也样体现了一种风水思想较之现实,册水诗的环境更富有理想的色彩,因此,诗中的环境观更能体现古代中国人对 理想环境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
诗中的环境观常常通过诗的“意境”来体现,唐人王昌龄从创作的角度对意境的繁复作过描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景。娱乐愁怨,皆张 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
为了表达一种有意境的环境观,诗人多求“神韵”,王渔洋的一段关于“神韵”的话可供品味:“汾阳孔文空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 ……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 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
山水诗中体现了一种现实生活的客观环境与理想环境观的须机结合,我们从陶渊明的另一首诗《归田园居》中可得到印证:“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
诗里内容是在其现实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写成的。可见其居住环境的是由“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内容构成,除了诗中的 “远离人村”的逍遥意境不讲,其客观的居住环境的构成与通常的居住环境所要求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竹木周布,场铺筑前 ,果园树后”,没什么两样。所以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环境观既反映了现实的环境特点(硪境),又反映了理想的环境追(意境)。
在很多古代山水诗中,均可看到此类体现理想风水的思想:“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设明湖青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遥见仙 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京。……”(谢灵运《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绿萝结高要,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土,静啸抚弦。放情林泽外,嚼 蕊挹飞泉。……”(郭璞《客傲》)“清晨入古寺,初日照夜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 寺禅院》)古代诗歌中的环境观,与风水所追求的空间结构颇为相似。